日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下一步金融支持制造业的重点任务,推动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2024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增长近2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的是,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增长26.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增长27.3%,分别比全部产业中长期增速高出12.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增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董艳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制造业具有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的特点,提升制造业中长期,可以有效匹配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回款周期。
董艳玲: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18%。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强大的制造业离不开强大的金融配套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力度,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发展一以贯之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在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继续围绕增强实体经济、增强物质产出能力,综合采取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措施,着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的金融支持力度等,加快提升制造业水平和规模,增强制造业自主可控能力,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力度也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知》释放出加大对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政策信号,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更多信贷资源用于促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通知》提出,优化金融供给,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质效。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表述?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难点是什么?
《通知》确定了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支持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四项重点任务,从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对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是在“脱钩断链”的国际逆流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薄弱领域。这些薄弱领域的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见效周期长、覆盖范围广,需要大中小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共同投入,更需要金融给予重点支持。这是《通知》要求“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的出发点之一。
《通知》对优化金融供给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中长期和信用的投放。二是丰富产品供给,按照企业生命周期提供支持,优化额度、期限、利率和押品等要素。三是加强服务对接,提升对中小微企业、民营制造业的金融支持。以上三项内容均体现了中央对薄弱领域的精准研判和针对性支持。
从难点、堵点来看,一是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资源投放不平衡。经营时间长、业务规模大、行业地位高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占有金融资源过多,甚至出现利用金融进行套利的现象;而大部分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研发攻坚期的科创中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二是银行服务制造业的产品和能力还比较有限,对行业理解、对需求理解的专家不足,针对制造业企业需求的创新还不够。三是制造业行业风险整体较高,一直是不良的“重灾区”,风险和收益不匹配,影响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和企业的获得感。
一是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引导金融机构着力支持重点产业链(包括短链和长链)、链主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产业基金。
二是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内部支持制造业的各项体制机制。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金融产品、绩效考核、人才队伍、定价、不良免责等维度,针对制造业作出优化。
三是加大政府对制造企业的早期风险投入和金融风险补偿。在风险极大、回报极低的早期阶段,由政府设立基金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提早进入。
四是强化制造业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层面要加大对制造业的贴息、风险补偿、政策性信用担保力度;监管层面要探索制造业金融利润、风险容忍度的差异化考核,从根本上激发商业银行愿意服务制造业的内生动力。
五是推进政府和金融数据的开放共享。允许商业银行开发企业风险评估系统,运用“可用不可见”的隐秘计算分析方式,对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进行分析输出,提升数据资源价值,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强银行市场拓展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六是推动技术要素价格市场化。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通过科技成果市场化价格公允反映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制造业的专业能力。